六萬浙商鐘情濟南
探訪濟南浙商系列報道之一
本報記者 張云強 卞思杰
近年來,浙江商人走南闖北、歷盡艱辛、創造財富的創業精神和智慧,贏得了全社會的尊重。目前在我市的浙商有6萬余人,投資創業及安家立業的浙江人超過10萬人,累計投資超過190億元。6月初在杭州舉行的“浙商論壇2005年峰會”上,我市被評選為山東省惟一的“浙商(省外)最佳投資城市”。
浙商為什么會選擇濟南?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浙商精神是如何演變的?浙商的創業發展經歷給我們帶來哪些深層次的思考?本報自今日起推出探訪濟南浙商系列報道,以期引起社會各界對這一經濟群體的關注,并對我市經濟發展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突破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浙商,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崛起的一個令人矚目的群體。
20多年來,數以百萬計的浙江人縱橫大江南北,出擊海內外,一路撒下財富的種子。這樣的景象,在中國歷史上并不多見。
浙商在濟南,也演繹著神話般的故事。
濟南濼口服裝市場最早是由溫州人建立的,現在已發展成為近3萬人的大市場。后來陸續建立的濟南十大商品市場,有六七成業主是浙江人。記者從市發改委招商管理處了解到,從2004年初到今年4月,浙商在濟南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38個,投資總額為55.2億元,已到位資金35.2億元,到位資金占同期我市實際到位內資的10%以上,成為在濟投資的排頭兵。目前全市有6萬余名浙商,在濟投資創業及安家立業的浙江人超過10萬人,累計投資超過190億元。
情有獨鐘:直把濟南當故鄉
在濟南的浙商中,現代聯合控股集團董事長章鵬飛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2000年7月,章鵬飛到濟南投資創業,在槐蔭區一塊低洼地投資了現代家電市場(現山東現代商業廣場),如今,這里已經形成建材商城、藥業超市、健身中心、圖書城等綜合商城。2003年,章鵬飛又聯合傳化集團、阿里巴巴、中國科技五金城、中國義烏商品城等數家浙江籍知名企業,計劃總投資40多億元建設山東現代國際物流基地,目前該項目已經通過專家評審,進入前期立項階段。
章鵬飛在濟南已經投資和擬投資的項目還有浙江大廈、山東現代食品市場、濟南現代東華美家居建材商城、山東現代美家居建材商城、濟南市健身中心、杭州城大酒店以及現代房地產等項目。章鵬飛說,他看中濟南的原因是浙江各地和濟南之間多方面優勢互補的格局和巨大的合作空間。濟南市主要領導對浙商高度重視,為浙商出臺了投資優惠政策。另外,濟南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資源豐富,交通發達,人口眾多,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而且人才優勢明顯,這都是他把濟南當作第二故鄉的原因。
成功浙商:背后故事不尋常
每一個在濟成功的浙商背后,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
2002年,來自浙江臺州仙居縣的周來杰在商河創辦了山東欣宏藥業有限公司。談及選擇濟南的原因,他直言有兩點:一是資源,二是感動。周來杰告訴記者,醫藥化工的主要原料是玉米,用玉米生產一噸葡萄糖酸鈉需要一噸煤炭,同時生產過程中需要持續的化學反應,對電力供應極度依賴,選擇這些資源豐富的濟南是很合適的。另一方面,商河縣為了將他引來,縣里的領導每到浙江必到他的家里去看望老人,讓他感慨萬千。不過,欣宏在商河的發展也證實了他決策的正確。120畝土地,極其低廉的價格,自己只需在廠房、設備上投入6000多萬,生產就起來了。僅原材料和物流成本,比起在浙江就能省下3000萬元!
欣宏藥業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吳森杰,曾在仙居當過管工業的副縣長。他深有感觸地說,原本在老家只完成中試的一項發酵技術,在濟南完成了大試,“收率”從原來的70%提高到109%,這一技術的突破大大降低了成本。“日本生產同類產品的成本價是11000元/噸,而我們在國內的售價因為技術的改良和企業的北遷,從原來的8000元/噸降到6000元/噸,出口價降到5500元/噸。這樣一來,別的企業就沒法和我們競爭了。日本人原本花了600萬元讓天津設計院幫助設計山東建廠的方案,當他們了解到欣宏的產品后,開始以為我們是傾銷,專門派出調查組來濟調查。調查的結果是,寧肯賠掉600萬設計費也不要上馬新廠,改賣欣宏的產品都賺錢。”
人文+潛力:優勢互補共成長
浙商在濟南成功的例子太多了,濟南成為他們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的有力平臺之一。濟南茂昌眼鏡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益治能在濟南安家落戶,最吸引他的是這里濃濃的人情味。他認為,濟南最大的優勢是這里的百姓同情弱者,危難時機肯出手幫忙。濟南外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易成2001年來到濟南,把槐蔭區的一個村莊變成了一個占地422畝的高檔住宅區——外海西子城市花園。他說,濟南是省會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空間巨大,相比上海、杭州等城市,潛力更大、機會更多。難能可貴的是,濟南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發展氛圍,能給前來投資的人創造有利的發展機遇。
浙商對搞活濟南民營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來到濟南,帶來的不僅是項目、資金,更重要的是把浙商的理念和精神帶給了濟南。濟南世紀匯川農產品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夏三忠這樣描述近年來到濟南發展的浙商:“是外面有一種信息在召喚我們。跟以前浙商為生活所迫而遠離家鄉有所不同的是,現在的浙商是抱著金飯碗——資金、技術、項目到外面‘要飯’。”
山東省副省長、山東浙江商會名譽會長謝玉堂說,浙商在山東的最大優勢是它的機制優勢。他們不是靠各地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也不是依靠大量的銀行貸款,完全是依靠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需求來選擇自己的產品,并在完成了資本積累以后進入山東市場。浙江和山東之所以結合得這么好,是發揮了經濟上的“雜交優勢”,即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進行有效“雜交”,從國有經濟中拿出一部分跟民營經濟合作,優勢互補,這種機制的“雜交”產生的“嬰兒”是很健壯的。
以商帶商:結幫抱團闖市場
浙商在濟南有著如此大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和浙江人向來善“幫”的性格不無關系。幫朋友、幫鄉親、幫同行,你幫我、我幫你,一個生意大家一起來做,一個人看好的項目,邀幾個人共同參股,集幾個人共同的力量和智慧辦一件事,既做到了不把所有的雞蛋放一個籃子里,又能做到互相監督,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人人如此,浙江人之間就形成了一個看不見的網,此網是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因而具有先天的牢固性。
隨著浙江民營資本的大批進入濟南,一旦有好的項目,往往是幾個、幾十個資本迅速聚集起來,互相參股,形成一個投資團隊,快速地把一個項目建立起來。無論是現代物流中心還是美家居建材廣場,無論是浙江大酒店還是溫州工業園,無不是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合作形式。而這種形式,更為濟南帶來“以商帶商”的發展機遇。
在商河縣,一個在縣政府任職的浙江人先后為商河引來了數個大項目,而這些人又不斷招呼自己的親戚朋友前來,不斷投入新的項目。目前在商河縣的幾十個浙商投資項目,基本上都是“以商招商”的結果。天橋區招商局局長彭恒信說,他最佩服的就是浙商的這種互幫精神,他們一個人一夜之間可以籌集到上億的資金,這對于濟南人來說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2003年9月13日,山東省浙江投資企業商會在濟南成立,并得到省、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運轉近兩年來,商會已經成為連接浙魯兩地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對浙商在山東、在濟南的發展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