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濟南招商引資之變
本報記者 卞思杰
2005年是濟南招商引資工作大變革的一年。一個直觀的感受是,7月23日的《濟南日報》在一版頭條刊登了全市上半年招商引資情況的消息,并發了各區(市)縣招商引資情況的排名,這無疑傳達出一個信號:市里將招商引資擺放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其實, 2005年是濟南招商引資工作全新的起點,這不僅僅體現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上,也表現在全市招商的方式方法以及思路的變化上:招商選資、專業招商、環境建設為先、大項目突破等。
“萬箭齊發,必有一中”曾是我市招商引資工作的思路之一,在這種背景下的全民招商,成本高且效率低。今年我市開始積極將全民招商向專業招商模式轉化,及時提出“目的招商”、“長處招商”,使招商引資工作更具有針對性。我市各區(市)縣如今都建立起了專業招商機構和招商隊伍,對本地資源優勢進行梳理,對招商項目做好前期論證和效益分析,普遍建立項目庫,有目標地尋求投資者。團隊招商、以商招商、網上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方式頻頻使用,這些積極的招商方式,不僅使招商成功率比過去大大提高,還減少了招商成本。長清區、章丘市等派出專業招商人員到上海、浙江等地長期駐扎,隨時了解、發現當地的相關信息;山東省浙江商會、泉州商會等中介作用受到更多重視,他們也積極為濟南的招商引資出謀劃策,牽線搭橋;眾多企業發揮自身優勢,憑借良好的信譽吸引來一大批投資者…
比拼優惠政策曾經是各地招商引資的“法寶”之一,然而如今的政策優惠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初僅對沿海開放地區的單邊優惠逐步過渡為現在不分地域、一視同仁的普惠制,它的吸引力已大大減弱。“我們建設‘平安濟南’、‘和諧社會’,可以給前來投資的人提供比單靠優惠政策更有吸引力的環境。”市發改委副主任胡大鵬告訴記者,“我們不僅要招商還要扶商。招商引資硬環境是基礎,軟環境是核心。軟環境是形象,是財富,是經濟資源,是招商引資的吸鐵石。招商引資的最大優惠政策莫過于各級政府的誠信服務,濟南在這方面正不斷完善。”近幾年,我市連續幾次削減審批事項,市、縣兩級均建立了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并實行辦事首問負責制、代辦制等新舉措,為投資者提供“保姆式”服務。今年年初我市出臺了招商工作管理辦法,下半年還準備開展“千家企業評政府”、“投資者聯誼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更好地傾聽投資者的聲音,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招商之初,由于求資若渴,只要能來投資的,我們都歡迎。而隨著理性的回歸,如今的濟南已經逐漸步入“招商選資”階段,對那些高污染、占地多的項目堅決拒絕。同時,在下一步的招商工作中確定以大項目為突破口,下大氣力抓好招商引資大項目特別是工業大項目的引進、簽約和落地,進一步優化資金投入結構。我市還不斷完善招商引資考核辦法,采取一月一調度、一季一分析等措施,擠出虛假數字政績,并通過媒體向全市公布。
思路的轉變帶來的是招商引資數量和質量的雙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招商引資213.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3.4%,而且增長勢頭很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外資并購改組國有企業實現重大突破,以并購方式批準的外商投資企業達到10家,還先后有5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我市,是近10年來最多的一年。